首页 > 新闻中心 > > 正文

海辉与天海宏业合并 软件外包开始打组合拳

更新时间: 2006-01-11 09:10:48来源: 粤嵌教育浏览量:2191

  凭借三年中达到162%的业绩增长率,驻扎在大连的海辉软件被德勤国际选入2005年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企业中。之前,这家企业却一直相当低调,尽管它现在的接单能力没有几家国内软件公司可以做到。也许2005年是海辉软件吸引大众关注的开始,2005年11月30日,海辉宣布与天海宏业国际软件公司和科森信息技术(亚洲)有限公司完成战略合并,组成海辉集团,这使得它立时成为国内热门的话题领域“软件外包”业的重头企业。

  在国内业界为如何赶超印度软件外包力量议论纷纷的时候,显然一些企业开始采用打“组合拳”的办法,试图以“一站式”服务招揽更多的客户,这也对外包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因此海辉主导的这个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大型企业间的战略合并,或许会对未来的行业发展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。

  能做大单的没几家

  “中国现有的软件企业超过了1万家,其中百分之百能在三个月之内交付完成10万美元的外包单子,而如果面对100万美元的单子,我认为只有不到10%的中国企业能够拿下它。如果是1000万美元的大单,只有不到1%的企业可以去完成。要是再多的话,我们就几乎没有完成的可能了。”海辉国际总裁李远明坦诚阐述了国内软件外包企业的实力现状。在外包业被视为本土软件企业重要突破口的时候,在中国外包市场的潜力吸引海外软件巨头纷纷前来掘金的时候,中国软件厂商自身的能力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要因。

  软件外包市场不可谓不广阔,但正如李远明所介绍的那样,100万到1000万美元的单子占到市场总量的80%,100万美元以下的单子还不足20%。如果大家都挤在这20%的市场里争抢,一方面争得的利润实在有限,做得也会相当辛苦;另一方面也等于把更肥的市场让给了别人。业界人士都知道,印度的软件和服务年出口额接近200亿美元,是中国的6倍左右,这说明了印度软件企业有雄厚的外包实力。当前印度软件巨头们开始到中国市场探路布局,这显然给中国外包业带来了压力,如何迅速壮大自身“做单”的实力成为这些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。

  “海辉现在能做一两百万美元的外包单子,国内能做到的没有几家。”李远明说这句话时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满足感。他反而感叹,国内有太多的软件企业仍然采用“木匠”式的工作流程,人员分工不明确,技术模式不成熟,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,只能靠拼价格去抢市场。但李远明说,他认为印度企业有两方面国内软件企业不具备的优势,一是其开发流程的成熟度高,二是整个软件行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,因此国内软件企业需要尽快谋求整合壮大,这个观点也是很多软件企业老总的共识。

  天海宏业是中国的离岸软件测试服务提供商,主要客户来自北美,而科森的核心业务是ERP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,目前是Oracle在中国的合作伙伴。这次合并不仅让海辉国际将软件开发人员的规模扩大到1800名,而且使海辉拥有从软件测试、本地化、IT外包、企业应用咨询、系统开发、维护及支持在内的全套IT服务。而海辉的未来目标,李远明明确地说,是要做“国际”的企业。

  外包业门槛会降低

  在接触海辉员工的时候,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人相互之间用英文对话,感觉似乎置身于外企,海辉已经表现出国际化企业的风格。李远明笑言,这是因为海辉里有很多海归,而且海辉一直也主要在做国外市场——海辉是GE在中国认证的首家开发中心,目前海辉大约40%的业务来自GE。但在近期,海辉开始在国内外包市场上下工夫。李远明说,国内的软件外包市场在过去三四年里不太成熟,很多用户不能确切提出自己的需求。但经过这两年的发展,现在客户和市场都在快速成长,中国外包市场的分量越来越重。

  在国内外包市场扩大的时候,进驻外包业的门槛同时也在降低。“过去熟悉外包流程的企业只是少数,而将来,这方面的标准会公开,进入外包产业的门槛将消失,成本竞争会达到白热化。”李远明对外包业的未来形势已经有清晰的判断。但他仍然表示对外包市场非常有信心,虽然中国外包企业与印度企业比目前还有实力上的差距,但中国软件企业在市场方面却有相当优势。李远明说,一是欧美企业不排斥中国外包,二是在中国本土外包市场,印度企业没法和中国企业比,至于欧美市场,李远明表示,海辉在美国打单3年,基本上没碰到过国内企业,印度企业在北美市场的成功是值得学习的。但他同时认为,进入北美市场,并不像有的企业想象中的那么艰难,只是可能会有政治门槛方面的问题,包括签证问题、沟通成本以及时间差的问题等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在外包门槛降低之后,国内外包行业的格局必然会迎来改变。2005年以前,信息产业部18号文件的推出让国内软件产业迅速繁荣,整个行业异常活跃,每天都有新软件企业成立,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“春天”;而自2006年开始,包括李远明在内的很多软件企业高层都认为这个产业将迎来收购、兼并的潮流,就仿佛进入了“夏天”,发展壮大问题是所有企业关注的焦点。在此之后,实力稍逊的企业会进入比较艰苦的奋斗期,感受“秋天”的萧瑟,如果坚持不下去,等待他们的就只能是“冬天”了。“2005年之前,软件企业的排名不会有太大变化,但2006年开始会有巨大变化。”李远明说,“这个变化就是业内行家大概也无法预测准确。”那么一年过后,整个软件业会有多少新星升起,多少老将刹羽而归,届时必然带来无数话题。

免费预约试听课